香港稳定币监管新规对中资企业的影响
在加密货币行业数十年的跌宕起伏之后,“稳定币”这一听上去更理性、更“靠谱”的金融创新,正在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焦点。无论是美元主导的USDT、USDC,还是新兴市场试图推出的本币锚定型稳定币,这类“锚定现实世界价值”的数字代币,正逐步成为跨境支付、金融科技、数字资产交易中的关键枢纽。
2025年5月,香港立法会正式通过《稳定币条例》,并将在同年8月1日起正式生效。这是亚洲地区首部为稳定币设立完整发牌机制、储备监管、风险控制与推广限制的法律制度,标志着香港在全球数字资产监管竞争中的又一次领先尝试。那么,它是否为中国大陆的科技、支付、跨境企业打开一条合规路径,本文将通过四个部分,系统梳理稳定币的概念演变、香港法案的监管要点、与大陆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法律专业人士我们能给出的风险防控建议与合规思路。
一、稳定币的本质是“重构支付”
虽然“稳定币”并非是一个新概念,但在过去几年,它的内涵与功能已悄然发生转变。从最初作为加密货币交易的“稳定锚点”,演化为今天国际金融体系边缘的支付工具与资产载体,稳定币正试图接手一部分由传统银行系统主导的角色。稳定币(Stablecoin),顾名思义,是指其价值与某种“稳定资产”锚定的数字代币。最常见的锚定资产是法定货币,如港币、人民币或美元,也有部分锚定黄金或其他资产的设计。稳定币的核心价值不在于炒作空间,而在于保持币值稳定,并通过减少中介环节,来提升跨境流通效率,并实现链上支付和实时结算的功能。以USDC为例,用户将美元打入发行方账户,即可获得等量USDC,在需要时再将USDC兑换回美元,整个过程通常快于传统SWIFT体系,且几乎没有手续费。在全球政治、金融割裂加剧的背景下,稳定币作为一种中性、去中心化的支付媒介,日益受到多国企业与开发者的青睐。而监管者对此也愈发重视。
二、香港立法的关键突破
香港此次通过的《稳定币条例》,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具有参考意义的法律样本。在这部法案中,“稳定币”被定义为锚定一种或多种法币,并可向公众赎回的加密代币。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并没有采取一刀切式方式来禁止稳定币的发行,而是选择了“强监管+精准许可”的模式,通过发牌制度、信息披露、风险控制等多个环节,为稳定币的合规使用建立了法律基础。
(一)发行人必须申请稳定币牌照,且只限金管局“邀请申请”
根据《稳定币条例》的规定,任何向香港公众发行或推广锚定法币的稳定币者,必须获得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发出的牌照。目前,牌照采用“邀请申请制”,金管局将基于申请人的业务模式、技术能力、风险管控水平等因素发出牌照邀请函,预计初期仅发出2-4个试点牌照。这一制度既设立了合规门槛,也避免了“跑马圈地式”的乱象,有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格局。
(二)监管重点:储备、赎回、风险控制三位一体
1、储备机制
稳定币发行单位需要严格遵循1:1锚定储备金的要求,且资金需隔离托管于独立账户。在具体操作层面,托管的资金可以较为灵活的予以选择,即可为现金,也可为银行存款或短期国债。
2、赎回机制
就用户端而言,其有权随时按面值赎回稳定币,平台则必须确保稳定币的资金流动性,不得克扣或延期兑付相关款项。
3、风控机制
《稳定币条例》就信息披露、反洗钱制度、网络安全措施、审计安排等还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确保稳定币发行即兑付过程中的风险可控。
可见,除了对牌照的限制性要求外,《稳定币条例》还基于稳定币的三大要素对资金储备、赎回和风险控制均进行了细致的规定,确保用户的权益不会因行业管理混乱造成损害。由于这些要求与传统金融机构较为类似,港府实质上也已经将稳定币发行人视作类金融机构进行管理。
(三)推广与销售受限,防范零售金融风险
根据《稳定币条例》的规定,未持牌机构不得向香港公众销售或推广稳定币,包括在香港的线上App、广告渠道、交易所平台中进行营销。这一条款对保护消费者、打击虚假宣传、遏制骗局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对于想以“稳定币+钱包”模式做支付或理财应用的企业而言,这也意味着从产品设计阶段就需要更加严格合规。
三、香港与大陆监管的“缝隙空间”
有了香港《稳定币条例》的合规路径,大陆企业又是否能顺势而为,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参与稳定币发行或相关服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大陆的政策框架中去看。
(一)大陆明确禁止虚拟币发行和交易,但未禁止境外合规参与
2021年9月,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禁止境内机构和个人参与虚拟币交易;禁止提供撮合、清算、支付等服务;禁止任何形式的代币发行融资活动。
这份《通知》虽未明言“稳定币”,但根据其所列举的“虚拟货币”,包括锚定法币的代币可以看出,稳定币亦可能会被认定为监管对象。然而,该通知的适用范围局限于境内活动。因此,大陆企业若在境外(例如香港)设立公司,并取得香港稳定币发行牌照,只要不向大陆用户推广、销售、赎回,目前并未明确违反大陆监管规定。
(二)人民币稳定币的政策更为敏感
相比于港币或美元锚定的稳定币,锚定人民币的稳定币在政策上更为敏感。人民币是严格资本管制下的货币,稳定币的“自由流动”特性与资本管制机制存在根本张力。正因为如此,香港成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场。近年来,已有多家中资科技公司(如蚂蚁国际、京东科技)提出在香港试点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并尝试将其应用于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外贸支付等各环节中。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尝试仍尚处于早期阶段,还需进一步关注政策的变动情况。
四、中资企业的合规参与路径:挑战与应对建议
我们认为中资企业若欲参与香港稳定币赛道,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港设立控股或服务公司
企业应通过香港子公司申请稳定币牌照,同时将发行、钱包、储备管理等职能从法律和财务上予以切割,防范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经营支付业务”等刑事指控。如项目涉及跨境数据流转,还需配合完成《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等提前备案或评估的手续。
(二)用户的绝对隔离
香港公司的产品设计必须做到“用户的绝对隔离”,例如不在微信、支付宝、小红书等大陆平台投放推广;不允许大陆IP地址访问兑换平台;甚至还需要设置实名制门槛与地域限制,防止稳定币流入境内市场。
(三)参照金融机构标准配置法律与审计团队
稳定币项目应按照准金融机构标准建立内控系统,包括但不限于:AML/CFT(反洗钱)程序与技术;安全审计、链上监控与代码开源策略;以及第三方托管协议与银行账户结构安排等。
综上,香港此次稳定币立法,是对全球数字金融变局的快速响应,也是对本地金融科技生态的一次制度升级。它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监管并非为打压创新,而是为可信赖的创新提供稳定结构。对于中国大陆企业而言,这既是一次业务创新的机会,也是一场法律风险管理的长期战役。稳定币并不神秘,它可能是未来跨境支付、企业结算甚至数字人民币生态链的一部分。而从今天起,在法律的框架内,每一步走得稳,才能最终走得远。
相关研究
-
11-052020
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描述不准确导致的争议及规避措施
工程量清单项目的特征决定了工程实体的实质内容,直接决定了工程实体的自身价值(价格),应予以详细而准确的表述和说明。 -
05-292020
企业赴美上市指南
美国的资本市场是以投资人选择为导向,以注册制为原则,赴美上市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基本面和投资人的认可。 -
10-292020
《民法典》《九民纪要》下合同不成立、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情形和法律后果简析
本文重点参考《<民法典>理解与适用》及《<九民纪要>理解与适用》中的观点,并简析《民法典》《九民纪要》下,合同不成立、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情形和法律后果。 -
02-192020
《治安管理处罚法》五十一条第一款第一项不宜随意适用
这段时间,各地均采取了非常严格的防控措施,两高也相继出台文件,要求严打防控期间的种种破坏防疫工作的违法行为。我们也看到很多媒体在一些短视频平台或者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些破坏社会秩序、以及不服执法人员管控的视频,最终这些人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
04-222020
建设工程项目部印章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本文将对盖章行为不规范引起的合同效力问题进行分析,主要讨论盖章主体没有权限以及使用未经备案公章盖章的行为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