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订阅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

扫码分享

EN
首页>汉盛研究>汉盛法评>汉盛法评丨汉盛医事法实务指北系列之一:圈外人如何迅速发现潜在医疗过错线索——相对科学但绝对实用的五步自测法

汉盛法评丨汉盛医事法实务指北系列之一:圈外人如何迅速发现潜在医疗过错线索——相对科学但绝对实用的五步自测法

2025-04-09   朱博卓
一、引子

最近汉盛医疗律师团队经常接到患者和患者家属的询问:如何判断医生的行为构成医疗事故?什么样的情况下认定医院存在医疗行为过错?医院是不是要承担医疗损害责任?

二、问题本质分析
其实上面这些问题的判断都非常复杂,医疗事故通常要经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才能最终定性;常规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一般要经过专家辅助人、医疗损害鉴定听证、医疗损害鉴定(1-2次)、法院庭审(1-3次)等冗长过程和各个专业人员参与进来,才能最终认定医疗损害责任。简单说,“医”归医学管,临床诊疗规范是依据;“责”归法律管,医疗纠纷审判公正的重大技术保障就是正确的鉴定意见。
既然解决以上问题如此复杂,那么患者和患者家属作为圈外人是否有办法对医疗过错行为做自我检测实现初步判断呢?汉盛医疗律师团队认为,从实践经验看,法律上的因果关系需要依靠鉴定解决,但从相关性角度看,依赖医疗律师的经验性方法(即本文的五步自测法)完全可以迅速发现潜在的医疗过错线索。

三、五步自测法
做某一个职业时间久了,就会产生一种专家思维,比如刑侦专家容易有异于常人的识别罪犯行为和识别谎言的能力,这种专家思维是办理大量案例后的自然经验体悟。汉盛医疗律师团队基于多年办理和研究的诸多医疗案件,从中总结了一个相对科学但绝对实用的五步检测法。五步检测法从常见的医疗过程五个环节(问诊、检查、会诊、治疗、转诊)出发,带领患者走进医生的临床思维世界,通过总结的的医疗过错线索来挖掘潜在的医疗过错行为。这个方法讲究快捷便利,广受咨询者赞许。以下就按照医疗过程五个环节逐一介绍。

3.1问诊阶段:
医生应履行问诊义务,这里具体就是指医生是不是对病患做了详细询问。在问诊环节,医生一般要按“症状-时间-诱因-变化”四要素对病患基本情况进行结构化描述,具体询问内容一般分为三类:症状描述类、病史询问类、生活习惯类。其中病史询问类尤其重要,比如既往病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反应、长期服用药物记录。西医诊疗行为的第一步就是问诊,不问诊就无法了解患者的基本症状和内心需求,从证据环节看,具体就是要考察医生的询问过程和病历记录。入院记录、护理记录、病程记录等各种医学文书都是用来记载问询经过和结果的直接证据。举个常见的例子,如果医生没有询问患者是否有青霉素过敏史,就擅自使用含该类头孢类的抗生素,一旦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死亡,那么医务人员是需要对此负责的;前述案例中合规的做法是对患者经皮试阴性方可使用头孢类的抗生,优先考虑替代药物选择,必要时备齐急救设备(如肾上腺素)。其他类似的问询还包括高血压、血糖、肝肾功能异常、抗生素使用史、家族病史、既往药物副作用的不良反应等等。

3.2检查阶段:
医务人员对患者病史和症状有了初步了解之后,下一个步骤就是确定检查方案。检查方案通常包括两类:其一,手法检查(医生通过随身携带的医疗器械检查患者躯体以了解客观体征);其二,在手法检查之后,决定实施辅助检查,比如血液检测、CT检测、MRI检测等。以上检查是考察医生是否尽到医疗检查义务的核心操作,从证据角度看,具体体现在入院记录的体格检查、医嘱以及病例后黏附的辅助检查报告单。当然这几类医学文书之间的是否存在矛盾或者印证关系也是考察的重点,如果发现有矛盾的,往往就是潜在医疗过错的重要线索。实际案例:1例心肌炎患儿,主诉症状为发热、呕吐,门诊医生以“肠胃炎”对症治疗,后患儿口唇发青再次就诊,仍然给予“抗炎退热”处理,处理无效。后儿科主任再次就诊发现心率150次每分钟,心肌酶谱多项异常,按照“心肌炎”紧急抢救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原因就在于门诊医生忽视了最基本的心脏听诊。

3.3会诊阶段:
现代医学分工细化产生各种门类的医疗学科,但是患者所患疾病往往是综合性的,疾病具有无限性的种类和表现形态,但是某一科室的医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确实存在有限性,疾病的无限性常常突破某一科室医生的能力范畴,由此产生了会诊制度。简单说,会诊制度就是一群医生就关联性的疾病进行联合诊断治疗,发挥群体智慧。在面对重大疑难疾病时,会诊往往是关键性的救命稻草,所以医院会诊有规范性的流程,确保会诊及时和衔接顺畅。从自查角度看,患者和家属可以查阅医院会诊流程图(附录)来判断医生会诊时是否存在延误、会诊过程是否规范有效。根据汉盛医疗律师团队接触的案例而言,有些医生的会诊存在衔接不通常的严重问题,因为各科室的工作和利益问题,其他科室未必会及时响应接诊科室,导致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实际案例:如1例高龄肿瘤患者,自身患有慢性心肺疾病,外科进行肿瘤手术后康复阶段缺乏心内科的密切配合,最终因为忽略病情和用药不当引起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亡。

3.4治疗阶段:
在经历检查、诊断之后,医生如何向患者提供治疗方案并协助其评估成为重中之重。治疗通常包括手法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方法治疗等,其中手术治疗在医疗纠纷中占据常发的地位。实施手术前的风险评估、手术安全核查、手术方案的充分告知和说明、多种手术方案的选择,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时,这些要素往往会成为评估是治疗义务的核心点。从圈外人角度看,仔细盘点手术流程图是一种发现潜在医疗过错线索的便捷方法,对照手术流程图来反观实际手术的整个管理过程(包括手术前和手术后),因为手术是最严谨的规范医疗行为流程之一,医务人员的任何异常行为往往都能够发现医疗过错的蛛丝马迹。实际案例中,手术时间过长、参与人员变动、医疗设备器械不足、无故进入ICU等都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异常行为。

3.5转诊阶段:
转诊的原因是医院因设备或者专业技术水平限制,无法确定患者病情或者提供完整的治疗方案,医院主动或者建议患者转移至其他医院,这里能否迅速发现自身医疗限制和迅速及时转诊是医院的核心注意义务。转诊包括转院和转科,但不意味着一定是由下级医院转至上级医院,无关乎医院级别。实际案例:如卫生指导站不具备行子宫切除手术的条件,在产妇大出血时仅仅口头建议转院,得知没有转诊车辆就持续保守治疗,直至产妇出现失血性休克再行转院,此时已经丧失最佳处理时机。附转诊流程图。

以上五步自测法讲究快捷便利,如果患者和患者家属作为圈外人从上述医疗过程的五个环节中发现了不同寻常的线索,那么医院极有可能构成潜在的医疗过错。患者既可以自行及时收集相对应的证据,也可以为医疗律师的进一步医疗损害责任判断提供有效的辅助信息。当然,我们始终提醒圈外人,医疗质量保障需要各方共同监督促进,患者应该理性合法维权,以上文章不构成本所法律意见,仅供谨慎自测和初步参考!


备注:本文写作参考引用《法医病理学医疗损害责任司法鉴定实务》、《医疗损害技术鉴定研究》、《医院工作流程管理图集》部分内容。


相关研究